骨化性肌炎,又被称为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组织内的骨形成,根据成因可分为获得性及原发性两大类型。其中获得性骨化性肌炎包括创伤后骨化性肌炎和创伤后神经源性骨化性肌炎,后者的发生原因以脊髓损伤和颅脑损伤为主。
骨化性肌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髋关节周围最常见,其次为肘关节、肩关节与膝关节。约40%的患者累及一侧关节,1/3患者双侧关节同时受累。本例患者为脊髓损伤致截瘫,从而发生髋部异位骨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王某,女性,44岁。因车祸伤致四肢无力伴感觉丧失,伤后2小时入院。入院后查体及行颈椎影像学检查示:C6椎体骨折或颈髓损伤,否认髋关节外伤及手术史,急诊行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固定术。患者于术后第六周出现右侧髋关节周围组织轻度肿胀,肌肉弹性降低,无发热及皮肤颜色改变;第八周时患者右侧髋关节明显肿胀,肿胀处可触及硬度较前增加,被动活动阻力时增加,行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提示:右髋关节软组织密度不均匀增高,诊断为:右侧髋关节骨化性肌炎。治疗与护理方法1、一般治疗方法:正确摆放患肢,对患肢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给予电动起立床练习、肌力训练、步行功能训练等康复锻炼。严密观察病情,在出现骨化性肌炎的早期症状时,暂停运动训练,协助检查明确诊断后,局部予冰水冷敷、理疗和中药外洗等康复治疗。2、一般护理方法:尽量将肢体置于舒适、不受压、方便活动的功能位置,定时给予翻身,鼓励患者主动活动,避免患肢长期处于一个固定姿势,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要粗暴用力,避免肌肉或关节软组织的牵拉伤。并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安慰其紧张和焦虑情绪,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讨论骨化性肌炎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有关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约在3.4%~47%,其中高位完全截瘫的发病率最高。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骨化部位的失神经支配;②在失神经支配的基础上大量、强力的关节活动;③脊髓损伤同时髋部受伤。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长期瘫痪导致的关节局部血流不畅、代谢障碍和营养不良是产生异位骨化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瘫痪造成了椎旁静脉丛的血液瘀滞,增加了骨骼的脱矿质作用是造成钙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异常沉积的主要原因;还有学者认为,软组织骨化可能是由于康复期粗暴的被动移动瘫痪肢体造成肌肉反复的微小损伤引起。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早期即可介入康复治疗,如轻柔地按摩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在切口愈合后便可以行全身综合康复治疗,但失神经支配部位的活动应以逐渐达到关节的活动度为宜,不能强调活动的次数和力度,避免大量强有力的被动活动,防止组织损失,出血及骨化。鉴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疾病特点,消极的康复易致患肢处于同定和痉挛的状态,而过度的运动和暴力则易导致局部出血引起血肿,都可引起骨化性肌炎。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保持患肢的良好体位,进行科学的、适宜的康复功能锻炼。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办法治疗骨化性肌炎,密切观察患肢局部皮温、色泽、皮肤弹性以及关节活动度等症状,及时发现异位骨化的临床早期表现,给予积极的活血化瘀、理疗、中药薰蒸等综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一旦异位骨化严重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手术切除常是唯一的治疗选择。然而,手术增加了病变恶化和复发的风险,并能加剧骨化进展,切除不成熟的异位骨化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几乎达到%,只有当患者自己选择、以改善关节功能为目标、并待骨化组织成熟后方可进行手术。本期编辑: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