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临床症状与主要病理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0~30日龄的肉鸡,16~35日龄杂交鸡易感性强。鸡舍环境差、潮湿、饲养密度大、疫苗的免疫程序不合理等,易导致该病发生;鸡群中发生小肠球虫、盲肠球虫时,发病几率高;在易感日龄期间,雨后易发生;突然猛增料后容易发生。

鸡群在发病前1~2天,往往容易出现猛增料现象,吃料快,而且增加的采食量比以往要多,随后鸡群中出现低头嗜睡的鸡,而且数量会不断增加,随之采食量下降,出现慢食。发病初期,大群鸡精神委靡,缩颈低头,羽毛粗乱,翅膀下垂;畏寒,在热源处扎堆;病初可见有病鸡啄自己的泄殖腔,饮水增多,排出米汤样稀白粪便,有时拉白色、黄色、绿色水样稀便,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恢复期常排绿色粪便;发病3~4天,死亡率达到高峰;发病后期,如继发鸡新城疫或大肠杆菌病,可使死亡率升高。剖检死亡的鸡,见胸肌、腿肌刷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黄色胶冻样水肿,发病高峰期为紫葡萄样;疾病后期法氏囊萎缩甚至坏死,内有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内有尿酸盐沉积;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

当前,很多地区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都表现非典型性。刚发病时仅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稍有减少,饮水量增加,同时粪便以白色稀便为主。一些有经验的饲养户投喂健肾药后,粪便颜色稍有缓解,死亡量不大。发病三四天后开始出现缩头死亡现象,此时死亡多以腹水症状为主。正因为鸡死亡量增加得很慢,往往不会引起饲养户过多的重视,基本在应用健肾药几天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鸡仍是以腹水为主。剖检病鸡时,法氏囊不出现明显的病变,仅见黏膜潮红,个别出现轻微水肿,腿部肌肉有零星刷状出血,胸肌内侧有轻微出血斑,但出现明显的肾肿,输尿管中集有大量尿酸盐,形成花斑肾,死亡鸡中大部分有腹腔积液现象。腺胃和肌胃除个别潮红外,无典型出血,有时出现心包炎。

由于本病可引起肉鸡法氏囊的萎缩和坏死,使肌体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减退或消失,因而可出现免疫抑制。

防治措施

对发病鸡群及早注射高免卵黄抗体。

制作法氏囊卵黄抗体的抗原最好来自本鸡场,每只鸡肌肉注射1毫升。但要注意每只鸡更换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并保持鸡舍安静,防止产生应激。使用解热镇痛药,也可以迅速控制病情,减少鸡群伤亡。

同时要提高鸡舍温度2℃~3℃,尽量减少给鸡群带来的各种应激;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可在原用日粮的基础上,添加2/3的玉米糁;如能配合补肾、通肾的药物,减少肾脏损害,可促进肌体尽快恢复。病情好转后,及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防止继发大肠杆菌病等细菌病。

疫苗免疫是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按照毒力大小,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可分为三类:一是温和型疫苗,如D78、LKT、LZD、PBG98等,这类苗对法氏囊基本无损害,但接种后抗体产生慢,抗体效价低,对强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炎感染保护力差;二是中等毒力的活苗,如B87、BJ、细胞苗IBD-B2等,这类疫苗在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接种72小时后可产生免疫活力,持续10天左右消失,不会造成免疫干扰,对强毒的保护力较高;三是中等偏强型疫苗,如MB株、J-I株、毒株、E等,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在传染性法氏囊炎重污染地区可以使用。

肉鸡免疫一般采取14日龄法氏囊冻干苗滴口,28日龄法氏囊冻干苗饮水。在容易发生法氏囊病的地区,14日龄法氏囊的免疫最好采用进口疫苗,每只鸡1羽份滴口或2羽份饮水。饲养50~55日龄出栏大肉食鸡的饲养户,如果28日龄还要免疫,可采用饮水法免疫,但用量要加倍。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消毒。

进雏前,要对鸡舍、用具、设备进行彻底清扫、冲洗,然后使用碘制剂或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进雏后坚持使用1∶倍的聚维酮碘溶液带鸡消毒,隔日1次。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hqqp.com/jyby/155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