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09679725112482&wfr=spider&for=pc⊙作者/郭习娟⊙单位/医院超声科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0岁,已婚,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3月余,经期加重。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阴道检查已婚外阴,阴道畅,粘膜无充血,宫颈光,子宫前位,正常大小,活动可,无压痛,右侧附件区触及一直径约7cm囊性肿物,活动欠佳,轻压痛,左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超声检查子宫、双侧卵巢正常大小,紧邻右卵巢探及囊实混合性肿物大小约6.0cm×5.7cm×3.6cm,周界尚清,形状欠规则,与右卵巢分界不清,囊性部分呈多房样,实性部分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RI:0.4。超声提示右附件区囊实混合性占位(上皮性肿瘤?)实验室检查CA:.7U/ml。盆腔核磁盆腔右侧占位,考虑右侧附件来源,良性可能大(囊腺瘤?)。腹腔镜下见子宫正常大小,表面平,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部位可见一肿物,直径约7cm,似肌瘤样组织,质地中,内含多个囊腔,肿物与部分肠管及右侧输卵管、卵巢致密粘连,囊腔内可见咖啡色液体,双侧附件外观未见异常。病理(盆腔肿物)梭形细胞肿瘤,可见子宫内膜异位腺体,病变符合腺肌瘤。图1图2图1、2子宫纵切面及横切面显示内膜正常,肌层回声欠均匀图3双侧卵巢显示清晰,未见明显异常。右卵巢旁可见一肿块图4图5图4、5右附件区肿块,以实性为主,实性部分回声不均匀图6图7图6、7右附件区肿块血流信号丰富,为低阻力血流信号,RI为0.4讨论卵巢固有韧带腺肌瘤罕见,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固有韧带所致,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以经血逆流种植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另外,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也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分型为:腹膜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包括瘢痕内异症,如腹壁切口和会阴切口;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如肺、胸膜等部位的内异症)。当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肌层时,在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内可出现囊腔,内含咖啡色液体,当囊腔直径>5mm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病。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表现也不相同。腹膜型内异症超声不易诊断。卵巢性内异症表现为卵巢内的囊肿,边界清,囊壁较厚,内壁欠光滑,囊内透声不良,多数为均匀的云雾状低回声,也可有散在细点状回声、类实质型或混合型回声,内部回声可发生移动,可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深部浸润型及其他部位的内异症表现为相应部位的低回声结节,触之疼痛。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为子宫呈球形增大,病变肌层增厚,多呈不均匀分布的粗颗粒状回声,伴「栅栏状」声衰减。也可以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为主,以后壁多见,使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宫腔内膜线前移。受累的子宫肌层内有小囊肿或微囊肿,直径通常为1-5mm,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内膜与肌层分界不清.CDFI显示星点状或放射状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减少。局限性子宫腺肌病可形成腺肌瘤,瘤内的囊腔直径大于5mm时也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瘤,囊腔部位透声差。此患者双侧卵巢清晰可见,考虑肿瘤来源于附件区的输卵管、系膜、韧带或软组织。而上皮性肿瘤以囊腺瘤多见,多为多房囊肿,边结清,囊内为无回声,囊壁光滑。浆液性囊腺瘤多表现单房或少房囊肿,囊内透声良好,分隔上可见散在的点状、结节状突起,而黏液性囊腺瘤以多房为主,囊内透声差。故本病例可排除上皮性肿瘤。该肿块边界清晰,可排除炎性疾病。该肿块需与阔韧带肌瘤伴液化相区别,
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本病例超声及核磁检查均误诊为上皮性肿瘤,忽略了患者周期性腹痛的症状,对子宫、卵巢以外的内膜异位症认识不足。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中华妇产科杂志,(50)3:-.[2]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中国妇科超声检查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22-24,70-72.
[3]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妇产科杂志..55(06):-.
策划/苏姗
投稿邮箱/
.
转载请注明:http://www.ghqqp.com/jbzd/12467.html